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

Emma們

曾有兩趟獨自旅行都讓叫EMMA的人給介入。
兩趟旅行都跟我為自己慶生有關。
兩個EMMA都是「黑肉底」。

第一次是前往印度途中。
想在大白天入境孟買,於是搭新航取道新加坡。
我先搞定行李,出去閒晃後回到準備夜渡的青旅,
開門見到一雙晶亮的眼睛,
她是英非混血的EMMA,首次拜訪母親的故鄉Zambia,
取道新加坡返英途中。
我無意探問,她卻主動交代了身世,
最後問我明天做何打算?要不要一起行動?
我其實很想說,ㄟ,明天我打算安靜為自己慶生柳~~~
但擔心此話一出,反而多生風波,
就點點頭,一邊安慰自己說,沒關係,也算特別的生日禮物啦……

另一次,計畫先到印尼當志工,再到東南亞幾個國家自助遊,
最後在一個美麗小島慢活幾天,生日過後返台。
結果原本只會在印尼階段同行的EMMA,
(奇怪,這名字好熟,英文的菜市仔名嗎?)
竟然厚臉皮地問說,還可以繼續同行嗎?
我大概是沒想過有人會這麼直接地提出要求,
望著她當時黝黑、近似青少年、但其實快要22歲的臉龐,
我更驚訝自己竟然沒有拒絕地答應了。是怎樣?

上一個EMMA,還只是一日遊的行程,
這趟可是66天都要帶著一個拖油瓶哪!
這才嚴重地發現自己對長相天真無邪的人沒有say「NO」的能力。

第二個EMMA頗有當世界人的潛質。
一路行來,也被認為是印尼人、韓國人,
過兩年她自己到東帝汶蹲點也被當地人引為麻吉,
現在人在埃及,也有人說她很local。

好幾個台灣原住民族的族名,如布農族的bunun、達悟族的da-o、還有阿美族人自稱的pangcah,對應的語意都是該族群語言中「人」的涵意。

據說東帝汶的德頓語,「ㄝ~嘛」正好是「人」的意思。

我開始幻想「Emma」這種名字也不無可能屬於某種族類,
只是他們並不群聚,而像吉普賽人般地散落各地。

2010年12月中旬,在迪化街看藝展,
把來賓留言本署名EMMA的一句感言給抄了回來。

2011年最新結識的一個Emma是事後對方來信得知,原來同船到蘭嶼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