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

2011之國際志工發展趨勢

從傳統志工到微型志工


有句老話說:「太陽底下無新鮮事」,意思是說,除非是地球上的先知先覺(或是外太空下凡來的吧 !),要不然,你現在做的事情(或者即將要做的事),大概也都被其他人做過了,通常是在型式上、表面上的差異,或是做得比較精緻、服務比較到位,不容易有本質上的創新。

在國際志工領域也是這樣。
所謂的趨勢,往往也都是後見之明,是整理了現有發生過的事情,做了歸納分析,然後再系統化地告訴大眾,如果這樣繼續做下去的話,大概會是什麼情形。

然而,當國際志工並不像便利商店的集點活動那樣,買多少東西、集滿了多少點數就可以兌換什麼紀念品;也沒有規定,一定要各種不同的型式的服務模式都經歷過,才算是個夠炫、夠酷的志工。

有人問過我,是不是一定都要透過當志工,才能得到我擁有的那些成長與體會 ?

我的回答是:我「剛好」是當了志工,並且是長期地當志工,並且國內、國外的志工行動都涉及,但也不能因此就說,一定要透過當志工才會有深刻的思想與成長體會啊 !

我身邊就有一些朋友,他們完全是半路殺出來從事公益行動的,之前,他們做的是別的事情,完全不是從志工領域出身,事實證明也能做得很棒、很有創意啊 !

不過,今天大家既然是在志工培訓的場合相聚,或許「當志工」對你們來說,也是一條可能的道路吧 !

志工,比較重要的是否是出於自主、自發地去做一些符合公眾利益的事情,如果是有所求地、要求回報地去做,往往不能持久,也不會產生真正的熱情。

很多人以為會當志工的人就是已經很有愛心的人。事實上,有沒有愛心,或者愛心發揮得恰不恰當,都需要時間與具體的作為來不證自明。願意在這條路上持續下來的人,會從中慢慢地累積自己的know-how,會越來越認識自己,越來越認識自己以外的世界。

在此,我不打算從細節去歸納所謂的國際志工發展趨勢,或是把目前別人已經從事過的志工行為做舉例,那些相信大家自己上網去搜尋就可以找到答案。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個大的趨勢,也就是,目前除了既有的各種「傳統志工」項目之外,「微型志工」也在逐漸發酵中。

上志工培訓課程的時候,如果對象是大一新生,我總喜歡問問,是否曾經當過什麼志工 ?我的調查發現是,除非父母本身也有當志工的行動,才會偶爾出現有人從小就當志工,並且從事的志工行動比較多樣性,要不然,高中階段通常是為了提高推甄的評比分數去當志工,做的服務也比較像是對發票啦、在醫院值班啦、圖書館排書啦,或是教小朋友做功課等,這種不太需要技術性的勞務,而一旦達到服務時數,往往也就不再繼續。

在從事國際志工的過程中,常常會有人質疑:為什麼要到國外去 ?為什麼不在台灣做就好 ?台灣還有好多地方、好多事情需要關心啊 !

曾經有個20歲讀中文系的大男生,第一次出國就是跟著我們到國外的醫療單位做志工,當我知道他先前曾在國內的醫院服務過,就故意問他:
都是當志工,那你幹嘛不在台灣持續做就好 ?去國外還要克服語言文化的障礙,又只是短期服務,即使想延續下去,要花費的成本也很高昂,更不是想來就能來的啊!

他稍微想了一下,回答說:
我在國內服務的時候,因為先來的志工已經都服務很久了,他們彼此都很熟,並且年紀可以當我的爸爸媽媽,甚至是阿公阿嬤,我中途加入,去了幾次,覺得人家好像並不需要我,也就不再去了。

在國外的時候,我英文很爛,心裡很緊張,但有個英國大叔看我第一天來,就主動過來引導我,他其實也不是什麼志工隊長,只是一個在那邊待比較久、比較有經驗的志工。我天天跟著他學習,被我服務的人雖然語言完全不通,也會用肢體語言導引我,怎麼幫他們服務比較妥當。雖然我知道自己並不是做得很好,但還是每天都想去服務。


舉這個案例,並不是想突顯外國志工比較親切,台灣志工比較排外,我想那只是剛好這個男生碰到這樣的狀況,是個別的案例,不能一竿子打翻一條船。藉由這個案例,我想要點明的是,剛開始接觸志工領域的時候,「正向的、令人感動的經驗」似乎是重要的,不論是來自其他志工的、或來自被服務對象的回饋,正向的經驗會讓志工菜鳥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、有價值的,也會讓人想要繼續下去。

但是,如果持續一直當志工,就不能保證一定會一路平安順遂,無風無浪,如果是基於跟其他志工的感情好、關係好才持續當志工的,那麼將來早晚有一天,也可能因為跟某些志工合不來,就憤而不再當志工了。

當志工不能夠是一種感情用事的行為。

目前的世界,已經進入志工的戰國時代。不管是想要在台灣當志工,或是想要揪團出國當志工,還是要直接參與國際組織辦的志工行動,相較於你們父母成長的年代,都增加了很多的選擇。有時候就是因為選擇太多了,讓人不知所措。

總有人問我:應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志工項目呢 ?

過往,我總是回答,你得先認識自己,是個什麼樣的人。

越清楚自己,就比較能夠從既有的志工項目對應到適合自己做的服務項目;當然,不清楚自己,也可以透過一再嘗試,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,不過,當志工既不是責任、也沒有義務,就像我之前提過的,正向經驗容易讓人繼續深入,如果在摸索過程,負面與挫折的經驗太多,也會讓人失去服務的熱忱和意願。

現在,我還想補充一個建議,這也是必須以「自知之明」做基礎的。

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個比較需要具體參與行動的人,也就是說,你需要有很明確的服務時間、地點、對象、內容、方式,也會需要和其他志工相遇、面對面一起共事,心理才會覺得比較踏實、舒坦的,那麼,或許你適合在「傳統志工」領域當志工,也就是你現在腦子裡,很容易就想到的那些公益組織與服務方式;但如果,你認為自己傾向於嘗新,想挑戰比較新穎、不需花費太多金錢、舉手之勞、不限於時間空間、不一定要有同伴也可以參與的志工項目,或許考慮試試新興中的「微型志工」吧 !

「傳統志工」的項目包羅萬象,從完全沒有技術門檻到需要專業背景的都有,「微型志工」事實上是伴隨著網路普及時代發展出來的,也還在持續擴展中,相較於「傳統志工」,「微型志工」則需要具備運用網路,有的甚至得有寫程式的能力。但目前已有許多門檻低的作法,甚至能夠助人又利己。

在此列舉幾個案例,介紹「微型志工」的可能操作模式,以便大家更清楚。

案例(一)
一整年穿同一件衣服the Uniform Project http://www.theuniformproject.com/#!about


這是一個2010年5月結束的案子- the uniform project,一個印度女生Sheena Matheiken 發誓說她一定可以發揮小時候在印度唸書的精神,一年365天穿同一套制服,但是每天都可以有不一樣的風格,同時這個活動在2009年5月開始之後,也接受其他人的二手服飾捐贈及捐款,捐款全數捐給印度一個長年幫助印度小孩上學的基金會 Akanksha Foundation,到活動結束的當天,The Unifrom Project 已經募集了 103,325美金,這筆經費可以讓287個印度小朋友上學去。

案例(一):大家一起想想看,如果是「傳統志工」可能會怎麼做?

案例(二)
你學英文,他幫你捐米救災
http://www.freerice.com/


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公益網站,叫做FreeRice.com是一位網頁設計者想出來的點子,從2007年10月到目前為止,已經送出了為數驚人的米,公益成效驚人!

遊戲規則很簡單:只要你每答對一題測驗英文單字字義的題目,該網站的贊助商就幫你捐出10克白米給United Nations World Food Program,答錯不倒扣。每答對一題,生字的難度就會提高一級,答錯則會退回一級,右手邊還有圖片顯示你目前已經捐出了多少的白米,讓人滿有成就感的。

你一方面可以學到不少英文單字,一方面又可以做公益,廣告商也達到了廣告目的,真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,大家何樂而不為呢?

案例(二):大家一起想想看,如果是「傳統志工」可能會怎麼做?

案例(三)
用msn聊天也能做公益
http://ailsa-sun.com/msn-charity/


你經常用MSN和住在美國的親戚朋友聊天嗎!那麼請不要錯過這個公益訊息,只要簡單的一個步驟,動動你的滑鼠,你也可以不花一毛錢就做善事!

用MSN邊聊天邊做公益的方式很簡單,只要在編輯MSN暱稱處的最前方打上一組特定碼,就會出現一個小圖示。只要你和聊天的那位朋友雙方都在暱稱前面加入特定碼,每次你們用MSN聊天時,微軟就會捐錢給你指定的特定碼機構(用MSN的廣告收入)。目前這個活動地區只限於美國,所以兩人之中必須要有一方是在美國才可以。捐贈的機構目前也只限於美國地區的,但如果你希望微軟能夠趕快加入台灣的慈善機構為捐贈對象,請傳遞訊息給微軟,說明你來自台灣。

*慈善機構名單以活動官方網站 (http://im.live.com/) 公告為準。
*用戶必須使用8.1以上的最新版MSN Live Messenger才能夠正確參與活動。

案例(三) :想想看,類似的情況,還可能如何來運作 ?

案例(四)
到台灣玩,不帶走一張發票 : Blog公益串聯活動
宣導大陸赴台遊客捐發票公益活動
http://www.comeseemeintaiwancomrade.com/invoice/


您知道嗎?
到臺灣各地旅遊,只要捐出購物後所拿到的發票,就可以隨手做公益,增進兩岸之間的互助情誼。別讓您的權利睡著了!

「發票」是什麼?

臺灣的「統一發票」簡稱「發票」,是臺灣商家在賣出商品或服務時,依法須開立給消費者的購買憑證,同時也是政府對與此筆交易課征營業稅的稅源憑據。發票的尺寸款式有多種,目前在臺灣一般商店最常見的,是長條形(4.4cm x 18.8cm)的發票。發票正面記載了此張發票的流水編號、消費明細等資料,還有廣告版位元。1980年代末,臺灣財政部為了鼓勵人民積極向商家索取發票,以免商家逃漏營業稅,於是推行「統一發票兌獎」。兌獎主辦單位會定期使用搖獎機,公正地開出得獎的流水編號,並於各大電子、平面、網路傳媒公佈。獎項依對中號碼位數的機率大小,共分七個等級,獎金從台幣200元到200萬元不等。持有得獎號碼發票的臺灣民眾,可參閱發票反面的領獎須知,並填寫上領獎人的身分資料,攜帶該發票連同自己的身分證,至政府指定金融單位兌領獎金。

發票不帶走,愛心隨手留

內地的朋友們到臺灣遊玩,請不要帶走一張發票回家,因為您雖然沒法拿臺灣的發票兌獎,卻可以有更好的用途-將發票化成愛心捐出來!在臺灣,許多民間慈善單位會訂制一種透明壓克力材質的「發票捐獻箱」,放置在商店門口,讓民眾把手上的發票捐出來。等到箱子滿了,熱心的商家或民眾會打箱子上印的聯絡電話號碼,通知所屬單位的志工來回收發票。各慈善單位的志工會將收集來的發票拿來兌獎,再拿中獎的發票向政府兌換獎金,而這些獎金都會被運用在照顧社會弱勢族群的公益事業上。

絕大部分臺灣的商家,都非常樂意無償地讓慈善單位擺設發票捐獻箱。在互信的社會默契下,很少有人擔心這些擱在街上的箱子被偷、被破壞,或者懷疑是否有詐取發票的假箱子。許多民眾每當買完東西後,也都不假思索地把發票投入箱子,成了習慣。大家的舉手之勞,卻能為公益事業盡一份心力。內地的朋友們,當您到臺灣遊玩時,很有可能因為買這個買那個,不知不覺就在包包、口袋裏頭塞滿一堆您用不著的發票。「到臺灣找我玩,同志!」邀請您共襄盛舉,當您在臺灣的街上看到這種發票捐獻箱時,隨手捐出您手中的發票,讓您的臺灣之旅不受「條狀廢紙團」困擾,更能讓弱勢同胞感受到您溫暖的愛心。

案例(四) :大家一起想想看,還有哪些事項,是可以呼籲外國觀光客來台旅遊,一起來響應「一邊旅行,一邊做公益」的 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分組案例討論與分享:

接下來,我們把場景拉回到台灣台東。

所謂的「國際志工」行動,有兩種可能。

一是親自到國外去當志工,另一種則是在台灣協助外國訪客,和外國朋友在台灣一起當國際志工。

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當志工,對自己所在的環境具有充份的瞭解,以便和外國友人進行交流,都是最為基本的。

這次研習的主題,著重於文化的面向。
讓我們分組,針對台東以下幾個特色景點做發想,如果要運用「微型志工」的精神與手法,如何來設計與規畫相關的志工行動:
(一) 慢活台東 舊站鐵道新聚落
(二) 都蘭
(三) 卑南史前博物館&文化公園
(四) 延平布農部落
(五) 蘭嶼
(六) 綠島
(七) 其它特色景點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在國外,高中畢業進大學之前,很流行透過gap year,用一年的時間,背起背包透過旅行、透過當志工探索母國以外的世界。

目前台灣也有一些資源可以支持這樣的探索行動。不過,大部份的資源都傾向補助團體成行,經費也不太多,或者像雲門的流浪計畫,比較偏向藝術類別。

以下的資料來自客委會網站(可惜只有客家人並且能說客家話才可以申請),不過他們是給予個人補助,所補助的金額最高一案三十萬,應該是目前比較豐厚的。

大家可以參考他們的計畫項目,相當多元、有趣唷 !已經執行完畢的,都可以在網路下載他們的計畫書與成果報告。

【附錄:有趣的國際性志工服務、研習、進修、觀摩、訪問計畫。】
取自客委會 客遊世界築夢計畫網站http://www.ihakka.net/banner/dream/admission_notice.htm

2011/Jan.10完稿
2011/Jan.22於台東高商授課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