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瓊齡
台北市內湖社區大學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執行長
「當國際志工,並不是從你跨出國門的那一刻才展開,而是當你被這個念頭觸動、確實展開行動讓它發生、返回國門後不知會延續多久的餘波盪漾,前述種種的總和,謂之為國際志工的有效範圍。」第一次當國際志工返國後,有此體認,至今仍這麼認為。
如果你的家人、親友是認同的、支持的、理解的,那麼恭喜你!
省掉了很多對內溝通的氣力,可以專注準備你要出國服務的這件事上。
如果你的家人、親友是不解的、不樂意的、勉強答應的,那麼也恭喜你!
從對內溝通開始,你就已經展開一場內在旅程。如果在出國前就能取得他們的認同,你自然可以帶著祝福踏出國門;如果在出國前,你依然感受到一些不被支持的壓力,那麼,出國後記得報平安,回國後有機會就分享你的所見所聞,盡可能讓鴻溝不再繼續加深。
如果你所加入的這個海外服務團是你的第一志願……
其實不需要太開心,因為這和一般的甄試不同,「你的人格特質」以及「哪些人適合放在同一個團體」決定了最後的結果,對於甄選委員來說是比較重要的,也就是說,你自己的表現如何不是最重要的因素,而是把你放在團體裡來看、以及由哪些人共同構成的團體,會比較妥當,是當初讓委員做出決定的關鍵。
如果你所加入的這個服務團不是你的第一志願……
並不需要太哀怨,或者將之列為人生的失敗經驗。在志願服務這條路上,沒有輸贏、沒有勝負、沒有優等生、沒有永遠都不犯錯的人。只要你願意接受自己面對的處境,不讓太多的情緒干擾你,盡可能讓自己弄清楚當下發生了什麼狀況?該怎麼做出你所能做出的最好決定,你就會是一個適任的志工。
參與培訓的過程中,當你逐漸認識了與你同團的夥伴們,有甚麼因素是讓你無論如何都會繼續下去、直到完成任務為止?
或者,有甚麼因素是讓你無論如何都非要中止不可,付出再高的代價都不惜?
這牽涉到你的價值觀。
還有,你能不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。
沒有人逼你一定要當國際志工,是吧?
沒有人可以預測,對其他人好的、正向的經驗,對你也會有類似的效應吧?
無論如何,誠實面對自己,是從事國際志工能否讓自己脫胎換骨的一道密碼。
你絕不是世上第一個當國際志工的人,以目前跡象來看,你也不會是最後一位,換句話說,這樣的經驗與資歷,其實一點都不稀奇。
然而,你必然希望自己是與眾不同的,無可替代的,會希望這整件事、整個行動因為有了你的參與,而有所不同。這是主觀的期待,如果可以善用前人的經驗,基於前人的成功經驗也好、借鑑於錯誤經驗也好,你的確有可能在並非全新的事物上,取得更優的作法,並且有機會讓更好的作法流傳下去。
你必須承認,遠方的那些人,即使沒有你的出現,他們的日子照樣能過;你必須承認,遠方的那些人,因為你要去當志工,有可能必須放下手邊在忙的事情來接待你,以便讓你的服務行為產生價值,覺得做了有意義的事。你必須承認,很有可能,當你離開了之後,遠方的人照樣回到原先你不曾來過之前的那樣,繼續過著他們的日子。
然而,你必然相信這樣的擾動是有道理的、肯定有某種意義的、並不全是你的一廂情願,要不然同樣的時間,你也可以選擇到先進國家去遊學、去交換學生、甚至就是純粹去走走看看都好,犯不著花這麼大的力氣,就只是白忙一場?
你必須明白,這是學校主辦的活動,為了對你的父母、對所有的一切有所交代,因此你並不會真的去從事什麼太過冒險犯難的工作,甚至你所能參與的一些活動,都是事先被規畫好、確定無害的事情。
你也可以把這整個事情想成,就像是到迪士尼樂園去玩,所有的遊戲、設施都是被設計出來的,並不是自然有的,所有的項目玩起來也是有點趣味、不會全然無聊,但你就是心知肚明:這些都是被規畫好的,你就是來扮演體驗者的角色,時間結束後你也就要離開。
但你的確抱著某種冒險犯難的心情,要到一個看起來比台灣「不方便」「不進步」「不…」的國度過一小段你不習慣、需要調適才能順應的生活,某種程度來說的確是花錢找罪受;但你完全不是只想來玩玩的;你也承認安全很重要,要是真的過於危險你也未必會想來,但是比喻成迪士尼樂園,會不會也太誇張了點?
但幸好,人是活的。
你是活的,遠方的人們也是活的。
活生生的人、交會之下,會出現難以數計的結果。
基於同為人類的事實,
請你同理。
當你會生氣、會開心、會煩悶、會無奈的時候,
請記得不同文、不同種的遠方的人們,
他們也有擁有身而為人的各種情緒及反應。
當你只是一個人,只代表你自己去當國際志工,你為自己的言行負起完全的責任;
跟你隨著一個團隊,除了自己也代表著團隊的一員,你有團隊的角色需要承擔;
那些該做與不該做的事情,會有些出入。
l 安全。
當你只是一個人,安全是你自己的責任。沒有人可以為你負責。
當你屬於一個團體,別人的安全也是你的責任。就算被夥伴嫌煩,當你覺察到有安全的疑慮或是感到不安時,主動表達關懷或者為安全做出防範並不為過。
l 承諾。
當你只是一個人,一個可能永遠不復返的人,承諾難以被要求兌現、被檢驗。
當你屬於一個團體,一個年年都會再來的團體,你們做出的承諾是有重量的,需要經過團體的認同,不是誰說了就算的。
l 給予。
在國際服務的領域裡,「給予」是重量級議題。從來爭論不休,難有定論。
該不該給?該怎麼給?給了能不能收回?以前的人有給,現在的人可以不給嗎?
給對方想要的,還是需要的?誰來決定?
如果不是給,可以是交換嗎?有沒有比較對等的、有尊嚴地給?
l 差異。
親身體察文化差異,是國際服務的重點,要不然用不著大老遠出國、冒著被批判不關心本土的罵名。
當差異開始出現時,先回到自己身上,看看自己的反應:
是覺得對方奇怪?覺得對方莫名其妙?覺得想先弄清楚狀況再說?會先對對方的狀況下判斷嗎?
l 情感。
從事國際服務,如果相處的時間夠久,情感的發生是自然而然的,沒有道理可言。
無論是和身邊的夥伴,或是和遠方合作的對方。
從事國際服務的情境也是特殊的、異於日常生活的、讓人情緒波動的。
當回歸到生活的常態後,你可以選擇用人為的努力、繼續留在特殊情境裡。
而你也很有可能,隨著距離、隨著時間,讓情感回歸於平靜。
問問起心動念,只要不是故意傷害人。
問問自己,還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,而不是直接傷人。
l 自由。
你擁有最大的自由是—可以決定自己的來去。這場相遇是在你的自由選擇、主動爭取之下促成的。你可以決定離開自己的國家,也可以決定自己的回歸。
但是遠方的人們,往往沒有這樣的自由,有時他們既不能決定離開,留下也並非出自於自己的選擇。他們是被決定的。
從這點來看,彼此就是不平等的。
無須因此斷言就自己是相對幸福的,但有必要對自己的確擁有自由而有所覺知。
l 善款。
如果有人因為認同你們的行動做出了捐贈;如果這些捐贈在經過團體的共識後沒有完全運用完畢,而有剩餘;請記得,這些善款或物資的源頭是基於慈善,它們並不屬於任何個人所擁有,可以集思廣益,讓這些來自善念的資源歸到適當的去處,而不能夠由任何私人做分配,或者用做慶功聚餐之用。
l 不爭。
還記得一開始就說過的,從起心動念開始到歸國之後的後續餘波,整體都算在從事國際志工的範圍裡嗎?如果在籌備的過程中,你們曾經為了要取得更多的資源,或者要募集不足的資源,而有競爭的情況出現時,請記得回到這件事情的公益本質來看,它跟你過去曾經經歷過的、為了升學、為了比賽爭取榮譽而從事的競爭有所不同。
整個過程沒有非要贏過不可的人,不會只因為一次性的服務工作產生戲劇化的結果,沒有既定的成功標準;甚至追溯到你參與的初衷完全無關乎公益,只是基於私利或私慾也無損於這件事的本質。
說穿了,從事國際志工的過程,是一群人在一個特定的時空之下,基於某個正向目的所促成的人為行動,每個人只是透過「學習行善」的過程,趨向於「止於至善」。(PS「學習行善,止於至善」是魚池鄉三育基督書院的校訓,在此引用。)